🆔
MetaID
繁體中文
繁體中文
  • 概要
    • 概要
    • 術語
  • 📑MetaID協議規範
    • 協議格式
    • MetaID 樹介紹
      • MetaID樹
      • Info 節點
      • File 節點
      • FT 節點
      • NFT 節點
      • Protocols 節點
      • Follow節點
    • MetaID 信封格式
    • 隱私模型
    • 有關PIN
    • 有關PoP
    • 一些例子
  • 💻MetaID App Node
    • 簡介
    • 編譯與運行
    • JSON API
    • 浏览器
    • MetaID PIN規則約定
    • PIN数据结构
  • ⚙️MetaID SDK
    • Get Started
    • Core API
    • Quick Example
  • ⛓️Cross-chain
    • 有關跨鏈
    • Unified UTXO Chain
  • 🪪About MetaID
    • MetaID歷史
    • FAQ
    • MetaID理念
    • MetaID資源
  • 📃资产协议
    • MRC-20
    • MRC-721
Powered by GitBook
On this page
  1. About MetaID

MetaID理念

MetaID 設計目標是在比特幣及其同構區塊鏈上構建 Web3 應用。

我們認為,未來良好的 Web3 應用應該具備以下特性,這些特性也是 MetaID 從最初版本開始一直堅持的設計目標:

  • 數據完全歸數據生產者所有,數據所有者可自由交易其所有數據。

  • 用戶只需一個私鑰便可使用所有 Web3 應用。

  • 用戶數據應盡量上鏈,這樣可確保應用數據不被篡改和方便重建,更重要的是能減少全局的驗證成本(只需上鏈時驗證一次)。

  • 數據即便在鏈上也能支持數據的聲明式刪除和修改,這樣才能支持所有類型的應用。

  • 鏈上數據允許礦工刪除(比特幣白皮書上約定礦工可以刪除數據),但上鏈後的數據依然可以分佈式保存,比特幣的鏈上數據應該分佈在一個小世界網絡。

  • 應用間數據應能互聯互通,徹底打破數據孤島,應用之間不再有數據藩籬。

  • 資產和數據是緊密配合的,資產的價值應該是構建在用戶數據的價值上的。

關於 MetaID 的擴容

MetaID 設計目標不只是構建少量的簡單的 Web3 應用,我們還希望有大量的 MetaID 應用出現,最終獲得廣泛的採用。但眾所周知,比特幣目前性能不高並且手續費昂貴,顯然不能支持大量的 Web3 應用運行在其上面。如果 MetaID 應用只運行在比特幣主鏈上,MetaID 是不能被大規模普及的。MetaID 要獲得成功,必須解決擴容問題。我們的理念是這樣的:

  • MetaID 若要解決擴容問題則必須支持多鏈,我們認為只要是和比特幣同構的並且算力達到一定程度以上的區塊鏈,MetaID 應該都支持(詳見“關於跨鏈”一節)。

  • 理想的比特幣側鏈/二層應該是和比特幣同構的,並且這些側鏈/二層應能和比特幣組成一個大的統一 UTXO 網絡(詳見“關於跨鏈” 一節)。

  • 由於 UTXO 架構具有無狀態、高並發的特性,基於 UTXO 架構的比特幣側鏈/二層應該被看作是比特幣網絡的延伸。當比特幣主網擁堵時,MetaID 交易可創建在這些比特幣側鏈上;當這些側鏈也擁堵時,再繼續增加同構側鏈。這樣統一 UTXO 網絡的擴容上限沒有物理限制,只受總算力上限的制約——而算力的上限本質就是全人類的電力上限。因此,MetaID 支持統一 UTXO 網絡的背景下,某程度來說是徹底解決了擴容問題,具備了大規模普及的理論基礎。

  • 用戶可以自由選擇 MetaID 數據保存在哪一條 UTXO 公鏈上,但數據保存在不同算力區塊鏈上的意義顯然是不同的。例如比特幣的算力比側鏈 A 高 1000 倍,這也意味著 MetaID 數據保存在比特幣上比保存在側鏈 A 安全 1000 倍,所需消耗的能源也高 1000 倍(算力 == 能源)。因此我們引入了 PoP 這一概念來反映出不同 MetaID 數據所蘊含的算力價值。

比特幣現在是共識最高和算力最大的公鏈,這也意味著資產保存在比特幣上將獲得最大的安全性。而比特幣相關側鏈雖然算力不高,但手續費便宜且幾乎不會堵塞。因此,我們認為基於 MetaID 的 Web3 應用未來最佳的實踐是應用的一般性數據運行在比特幣側鏈上,但重要的 MetaID 資產/數據則保存在比特幣主鏈上。

PreviousFAQNextMetaID資源

Last updated 1 year ago

🪪